当前位置: 手机中国论坛 > 华为论坛 > 华为手机论坛 > 新闻 > 帖子正文

[新闻] 华为的技术领先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

2018-12-16 17:16:03 20 评论(0)

        要想手机拍照效果好,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一是硬件,即摄像头模组,它相当于人的眼睛;二是算法和ISP(图像处理器),它是大脑,负责处理“眼睛”搜集过来的图像信息。一天中午,我给消费者BG CEO 余承东汇报工作计划,余总边吃盒饭边听我说,一个多小时的谈话,确定了今后多年的大体原则。在摄像头模组上要大量投入,对各种相关芯片和算法要自力更生。

    

        算法上,手机的计算能力是专业相机所不能比的,往这个方向发力一定没错。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图像的基本质量,二是根据不同场景做不同处理,三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视觉算法做局部处理。从而成立了三大算法引擎,命名为3IE(3 Image Engines),希望通过三大引擎拉动拍照水平的高速前进。而且我们的算法水平一直在持续进步。

    

        至于硬件,该怎么办,单反相机的镜头高度是手机镜头的30多倍,感光量等方面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那么能不能把手机镜头做大一点呢?曾有友商这样尝试过,镜头模块弄得跟专业相机一样大,拍照效果确实顶级,可这款产品销量惨淡。为什么呢?任总说过,手机首先是一部手机,而不是相机。消费者对“可以打电话的相机”并不感兴趣。

    

        市场已经证明,手机镜头尺寸小是一个既定事实。所以我们另辟蹊径:增加一个镜头。道理很简单,两只眼看东西肯定比一只眼看东西更清晰、更立体。虽然手机容纳不了大块头的单反镜头,但放置两个摄像头还是有空间的。

    

        那是2014年左右,我们开始频繁拜访各种光学公司、摄像头模组公司,期望将“双摄”落地。汲取了各方“宇宙能量”后,我和老罗还有2012实验室等几位同事跑到实验室,鼓捣了一个样机,用比较“粗放”的方式把两个1300万像素摄像头组装在一起,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算法。

    

        后来,余总和一些领导来实验室观看,看到样机拍出的效果图,很惊喜,当场拍板应用在年底上市的荣耀6 Plus上。大家当时很激动,觉得离开发出成熟的商业产品已经不远了。可谁料,方向正确,道路却曲折。

    

        “双摄”真的有用吗?

    

        由于整个业界都没有工程化的成功经验,在量产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工艺上的难题。比如怎么把两个摄像头固定住,怎么计算精准深度,怎么保证两个摄像头能同步,等等。从原理上能说通的事,到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

    

        我们和研发、制造同事在产线上日夜攻关。为了设计一种双摄固定的稳定结构,通过华为手机的严苛可靠性试验,尝遍了所有点胶方案和加固方案;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一整条组装线体都是50台进行一次组装,因为这次50台可能和下次50台手机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案;算法的同事也并不轻松,在算法速度和效果方面不断突破,寻找不同的滤波器,不同的匹配算法使得性能最佳。

    

        最后我们把全部工艺问题解决时,已使得荣耀6 Plus比预期晚上市三个月。整个业界在“双摄”及其算法的工程应用上都远未成熟,荣耀6 Plus也没能给用户带来惊艳体验,虽然对焦速度确实快了很多,但拍完照后的图像处理速度慢,这需要我们在算法上进一步发力。

    

        第一款“双摄”手机的市场反响不尽人意,让我们招来许多质疑。有的认为,单摄像头的效果其实还是不错的,有没有必要非得做“双摄”?有的认为,“双摄”模组的成本约是“单摄”的两倍,还要打造新的生产治具等,值不值在这方面投入?记得有家科技杂志还登了篇文章——《双摄像头真的有用吗》。 公司内也有怀疑,“双摄像头有什么好的?”“不比单摄像头好多少啊。”类似这样的声音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

    

        不过我们不放弃,从原理上讲,我们是对的。我一直坚定地对自己和团队说,“双摄”是个好东西,如果最终的效果不好,不是“双摄”的问题,而是我们对细节没研究透。一个市场调查给了我们很大鼓舞,买荣耀6 Plus的消费者中,大部分是冲着双摄像头去的。

    

        对于新技术,消费者不会苛求,对第一款“双摄”手机也是宽容的。可我们能总是祈望宽容吗,如果拿不出下一代过硬的产品,消费者会抛弃我们的。

    

        

            模拟人眼,彩色加黑白

    
    

        两年磨一剑,直到2016年的P9上,我们才推出下一代“双摄”。之所以花了两年,因为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探索过程。从理念到技术,整个业界在“双摄”上都不成熟,许多号称的“双摄”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比如两个摄像头不是同时启动的,而是根据拍摄实际需求自动切换。我们当时的原则是,给消费者真正的“双摄”,把它做到真正的商业级水平,否则还不如不做。

    

        我们尝试了很多理论和方法,既遭遇了挫折,也汲取了养分,后来我想到研究人眼的视觉原理。这个想法不是灵光乍现,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启发。比如我们想让摄像头“知道”每个物体离镜头有多远,一开始我提出算绝对距离,就去学习诸如三角基本型法则等理论,发现摄像头只能算出相对距离,但人眼为什么能估算出绝对距离呢?再比如我们推出大光圈,一张800万像素的图片有800万个点,可摄像头只能对30万个点产生深度信息,这是何等粗糙,都无法把物体的边缘值“抠”出来,更别提未来的深度计算了,但人眼为什么能把物体那么多信息“抠”出来?

    

        就这样,在一步步摸索中,慢慢地我们想到模拟人眼。我一直认为,做产品,尤其是新产品,不可能一开始就胸有成竹、一步到位地预测出产品最后形态,一定是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继而转向研究更深的原理,如此循环。当然,前提是方向要大致正确。

    

        对于手机的“眼睛”,我们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创新,我们想拿出来仔细说说。

    

        人眼里有锥状和柱状两种细胞,分别感知颜色和纹理,而纹理细胞是颜色细胞的好几倍,这是因为人对细节的要求是高于颜色。想象一下,在较暗的环境下,你看不见物体的颜色,但可能还能看见物体的轮廓。基于此,我们做了相当大胆的决定,两个摄像头,一个彩色的,一个黑白的,前者主要捕捉色彩,后者主要感受纹理,结合起来就让照片更清晰、细节更丰富。

    

        方案听起来毋庸置疑是美好的,可落实起来太难。彩色摄像头要求曝光不能太大,才能让色彩层次更丰富;黑白摄像头要求曝光较大,产生足够的亮度,才能捕捉足够的细节。两个摄像头“看”到的图像信息差别如此之大,“视网膜”怎么把不同信息融合起来呢,这就涉及融合算法。毫不夸张的讲,世界级难题。

    

        最开始,我们尝试在彩色照片基础上“贴”黑白照片,类似于有一张细节不那么丰富的彩色照片,再把黑白照片上更清晰的纹理在彩照上“描”出来。可这样的话,只在暗光等特殊场景下才能显现彩色加黑白的优势,其他场景和双彩色方案的差别不大,那就没意义了,我们不满意,消费者也不会满意。

    

        一位同事提出,“要不,反过来试试?”在黑白照片的基础上“贴”彩色照片,相当于保留了黑白照片强大的清晰度,用彩色照片给它“涂色”。这就很难了,原来只需要局部匹配成功,现在需要整幅图匹配成功,我们需要做计算机视觉技术、彩色拼图技术。大家玩了命地去想办法、做实验,只要原理正确,技术问题总有办法解决。距离量产发货还有两个月,兄弟们把彩色加黑白方案落实了。

    

        P9上市后成为爆款,拍照功能也得到广泛好评。我个人觉得,华为是第一家把双摄像头做成成熟技术的公司。

    

        
            
                
                    
                        
                            
                                

                                    

                            
                            
                                

                                    后记

                            
                            

                                伴随着拍照能力的提升,我们的团队也越发壮大。

                        
                    
                
            
        
    
    

        华为在全球设立有研究所,美国研究所和欧洲研究所就像两只眼睛,紧盯各种全球前沿技术、最先进的科技和材料;日本图像所和芬兰研究所就像消化系统,消化各种原始先进技术,用各种仿真来验证优劣,从中吸取研发;国内的研究所就像大脑,综合各种信息,决策方向。在华为对摄像头硬件、算法、平台等研发过程中,有几百名外籍专家参与其中,齐心协力完成手机拍照的革命性升级。除了这些研究所,HISI和EMUI的给力支持也不可分割。一个产品的成功永远是一个系统的成功,HISI ISP自从自研后,跨越了从0到1的转变,从此一日千里,进步有目共睹。

    

        在拍照的研发进程中,我们的目标微微有些变化。从一开始追求技术巅峰,转向平衡先进技术和人性化需求。在P9之后的产品中,研发团队都会邀请知名摄影师参与到开发中,指导各种场景的色彩调试、色彩偏好、参数设置等。至今,团队已经积累了人像、美食、高动态范围、夜景等场景下的调试方法和处理方法,使照片更有氛围,更加充满人情味。

    

        当然说实话,“双摄”作为一种新技术,提升空间还有很大,我们和业界其他公司都只是刚起步。不过我们在理论层面坚信多摄像头取代“单摄”是历史必然,就像蒸汽机替代了马力,认准了方向,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我相信,我们今后会给消费者体验带来质的改变。


不吐不快,我来说两句... 登录 | 注册

发布
暂时没有回复

您需要注册登录后,才能回帖哦!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