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中国论坛 > 诺基亚论坛 > 诺基亚Lumia 620论坛 > 帖子正文

别让2万多件文物“睡大觉”

2015-05-19 17:04:09 646 评论(0)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一直是江门人的骄傲,无论是馆藏的丰富、布展的现代化,还是服务的水平,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有一点不足,令笔者感到很惋惜,不吐不快。据报道,华博馆的馆藏文物为3万件,在全国华侨博物馆中是最多的,占三分之一强。本来,有了文物数量的优势,我们的科研成果应该不少,但恰恰是科研方面不如人意,地市级获奖成果为零。这个数字对比反差较大,不能不引起深思。

有关部门认为研究成果少的原因是人手不足,尤其是高级人才匮乏。他们的改进思路是加强与五邑大学华侨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并且招收高层次的人才。笔者认为这两个改进措施还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该真正认识存在的三个问题。

一是文物收集过程采集信息不够全面。据悉,有媒体曾经做过华博文物故事的报道,在了解有关线索的时候,被告知很多文物收集来了,却对它曾经为谁所有、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因为工作人员变动,对于文物收集的过程也不了解,所以进入可写之列的很少。对此,笔者觉得殊为可惜。文物好不容易收集回来了,一定要及时且仔细地了解、记录有关信息,包括收集的过程,相关人物的联系方式,否则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就再也找不回文物的“基因密码”,从而导致文物出现不可逆的内涵缩水、价值降低。

二是文物资料的有效整理滞后。据了解,华博馆展出的文物只有2000余件,还不到馆藏文物的十分之一。该馆从开馆到现在已经有10年时间,未展出的2万多件文物大部分还“养在深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展出,更在于研究。有的文物不一定达到了展出的标准,但是它很可能是某一项具体研究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未达展出标准的文物,哪怕是再细小、再个体,也要充分重视,加以分类处理,以备查用。

三是对于文物研究还没有开放的态度。一方面,馆内人手不够;另一方面,又不对外开放(最多只有五邑大学华侨研究中心用一些),没有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合作研究,自我封闭,导致地市级研究成果为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该馆应争取上级支持,尽快着手对所有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把所有原始文献信息纳入华人华侨数据库,在网上公开,吸引海内外有关人士进行研究和利用。这既是提高华博馆科研水平的需求,也是打响中国侨都品牌的要求。

“侨”是江门的dna,中国侨都是江门的名片,但是无论从其涉及地域的广阔、人员的分散,还是内容的广泛,都使得对于它的研究有较大的难度。如能把原始文献资料向社会公开,将有利于华侨华人、各行业、各学科、各地区人士从各自的需求出发进行研究和考察,共同为中国侨都的品牌夯实理论基础。可以预见,中国侨都的研究将由此开创一个繁荣时代,同时华侨华人对中国侨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得到增强,最终中国侨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将因此得到明显提升。红色胎记去重庆哪里最放心//pfb.dqdaily.com/cqtj/taiji/2286.html
  重庆专治红色胎记的医院有哪些//pfb.dqdaily.com/cqtj/taiji/2287.html
  重庆治疗血管瘤推荐迪邦胎记研究院//xsj.01ny.cn/cqtj/taiji/2275.html

不吐不快,我来说两句... 登录 | 注册

发布
暂时没有回复

您需要注册登录后,才能回帖哦!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