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中国论坛 > 兴趣论坛 > 谈天说地 > 热点 > 帖子正文

[热点] “吃鸡”为何晕到吐?你在愉快地打游戏,身体却以为你中毒了

2017-11-14 10:18:50 326 评论(0)


如果想要让一种病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捧为所谓的“现代病”。

癌症、糖尿病、痛风这些常被媒体以“现代”标榜大疾病确实在近几十年里呈现爆发式增长。

可但凡对这些疾病有所了解就一定知道它们非但不现代甚至非常古老。

只不过是现代较高的发病率和较高的诊断率让它们显得很像新生儿而已。


恐怖的痛风

还有一类流行于社交网络的年轻人专属病症,诸如选择困难症、密集恐惧症、只发作给别人看的强迫症,不标榜自己有病不舒服症。

然而,这堆眼花缭乱的病症中绝大多数都只是为了搏关注找认同硬造出来的,但也至少藏着一个真正可以称作“现代”的症状。

【图片1】“吃鸡”为何晕到吐?你在愉快地打游戏,身体却以为你中毒了

密集恐惧是一种本能反应,远没有被医学承认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

忙碌了一段日子终于闲了下来,想起不久前几位好友都极力推荐过的一款射击类游戏。

趁着难得的闲暇,终于有机会安装游戏消遣一番。

一切就绪,拉上了好友们一起进入游戏打算战个痛快。

可正当你在语音软件里高亢呼喊之时,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不适猛烈袭来。

【图片2】“吃鸡”为何晕到吐?你在愉快地打游戏,身体却以为你中毒了

头晕目眩,恶心反胃,你躺在床上两个小时才缓了过来,仿佛在地狱走了一遭。

这样恐怖的经历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身体出了毛病。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种症状是一种特殊的眩晕症,一般也称作“3D眩晕症”。

通常在游玩拟真的立体空间游戏时出现,是名副其实的由现代科技所引发的症状。

【图片3】“吃鸡”为何晕到吐?你在愉快地打游戏,身体却以为你中毒了

大多数第一人称视角的游戏都能引发眩晕症发作,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大脑无法找到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迷失在逼真的快速运动的视觉和静止的身体中。


用通俗的话语来解释,眼睛接受了来自显示器上逼真的运动画面,欺骗了我们的大脑产生了沉浸的体验。

这时植物神经*综合身体各部位的状态,发现只有视觉系统传达了正在运动的信息。

而诸如平衡感受器、肢体肌肉等参与运动的器官或部位传达的却还是静止的信息。

*注:植物神经系统也叫做自主神经系统,无意识地调节身体机能等心率, 消化, 呼吸速率以及“应激”和“应急”反应。


面对这种全新的奇怪体验,我们的身体自然无法理解,几十上百万年的野外生活不存在也没见过这样的情况。

以石器时代的标准判断,真相只有一个——中毒啦!

身体:完了完了,眼睛出问题都产生幻觉了,是不是上午吃的鸡有毒,不管了,先催吐吧,保命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鸡吃。

于是无法摆脱天旋地转的你就产生了恶心呕吐的冲动。


呕吐作为一种十分奏效的保护机制,在神农还没尝百草的年代也许拯救了无数条性命。

从这点来看,出现3D眩晕症状的玩家们并非身体有什么疾患,反而是拥有某种强大的生存优势。

____________

每当谈起3D眩晕症就难免提起另外一类出现年代稍早一点的症状——晕车或晕船。


晕飞机当然也是典型的晕动症

晕车的症状与晕3D症状非常相似,但原理上又恰好相反。

与玩游戏的情况不同,发生晕车时,我们的眼睛往往并没有接受充足的运动信息,但感受器却对车辆的运动了如指掌,二者互相冲突。

显然,这个负责感受运动的感受器正是导致各种眩晕症的关键,它藏在耳朵的深处被称作耳前庭

它是身体传达给肢体所有感官的重要中继站,也是最重要的平衡感受器。


我们用的智能手机之所以智能,不仅仅体现在先进的操作系统上,集成的众多传感器也是不能忽视的条件。

例如其中的陀螺仪,它能让智能手机感知自身在空间中的姿态变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

而耳前庭充当着的正是人体的陀螺仪。


其中名为半规管的结构最为精妙,由三个充满淋巴液的半圆管组成。

当头部发生转动,由于惯性内淋巴维持原来静置的状态,挤压管内的毛细胞,从而感知到角加速度的变化。

而这三个半圆管两两互成直角,覆盖了整个空间。

同样的,另外两个结构椭圆囊和球囊以相似的原理感受直线加速度的变化。


正是因为这样的精妙的结构存在,我们才能不依靠视觉单独感知运动。

即使是坐在车里玩手机,车辆每一次转向、加速和急刹我们的身体都清楚得跟明镜似的。

晕车时,耳前庭和眼睛的矛盾无法调和,于是身体又以为你中毒了,立马提高了警惕。

随着飘来夹杂着机油味的汽车废气,中毒的判断已成定论,一阵强烈的呕吐欲袭来,完成了晕车最华丽的收尾。


实际上,无论是晕3D也好晕车也罢,在了解透彻其机理之后,解决的办法自然就浮出水面。

总的来说缓解的办法可以两大派系,沉浸派和抵抗派。

沉浸派认为,想要消除多种知觉的冲突,应该有意识地主动沉浸让身体认为真的在运动。

例如在玩3D游戏时,主动跟随视角略微转动身体,甚至连抖腿都能适当缓解不适。

对于晕车而言则是选择视野开阔的位置打开车窗,风和运动的景物能最大程度地让身体相信的确在运动。


而抵抗派则完全相反,想尽方法让身体认为所感受到的只是虚幻。

像是将游戏画面缩小,不时注视显示器外的静止物体,保持房间光线充足都是把身体拉回现实的方法。

不过这种理念对晕车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一般只有闭眼睡觉这种逃避的方案。

当然,还有一群依赖药物的受害者自成一派。

服用晕车药立竿见影,的确能迅速缓解恶心呕吐的症状,不失为一种方便的选择。

不同成分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晕车药分止吐、镇静以及阻断中枢反应几种。


但千万不要以为晕车药能解决一切眩晕的问题,让你的抗眩晕能力飞升至飞行员水平。

日本一位小哥就想靠晕车药在原地转圈走直线的游戏中作弊,没想到却发现了有趣的事情。

准备阶段,他吃下了3颗晕车药,是安全范围内最大的剂量,静等半小时药效渐起便信心满满地开始了游戏。

他头抵着棒球棒一口气转了50圈,丝毫没有任何眩晕的感觉,径直向前冲去。


事后小哥表示这个晕车药的效果确实不错,让他体验到了没有眩晕感的平地摔。

可以发现,晕车药抑制的仅仅是眩晕带来的种种不适反应,并不能让人真正适应那样的运动状态,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半规管在经历长时间的单向旋转后需要近30秒才能恢复正常状态。

无论是谁都无法在这旋转停止后立刻找回平衡,这是由生理结构决定的。


如果靠晕车药就能解决一切眩晕问题,那飞行员们没日没夜地进行抗眩晕训练岂不是虚度光阴?

不过,飞行员的例子也给我们对付眩晕提供了新的方向——提高阈值*

实际上对于晕3D或者晕船晕车这样的非病变眩晕,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是阈值的高低。

只要够猛烈谁都会吐,只是有的忍耐力惊人,有的弱不经风。

*注:阈值即是临界值,在生物学上代表某个能引起个体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敏感程度。


想要免疫各种眩晕,那就多多受苦吧。

进化远远赶不上科技的变化,但我们却可以选择用脑子来对抗原始。

当你经历过从想到汽车闻到汽油就忍不住吐出来,到坐着大巴过五连发卡弯还能淡然自若地玩射击游戏的蜕变。

一定会更加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真谛。


不吐不快,我来说两句... 登录 | 注册

发布
暂时没有回复

您需要注册登录后,才能回帖哦!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