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中国论坛 > 兴趣论坛 > 评测图赏 > 配件 > 帖子正文

[配件] 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2017-11-08 22:34:26 1686 评论(3)

随着人们对SSD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固态硬盘几乎成了速度和性能的标杆,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SSD来安装系统。于是市场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到SSD的争夺战之中,从而迫使技术不断突破、成本不断降低,特别是TLC的出现,着时让我们在民用市场以较低的价格享受了一把SSD的高速。虽然在使用寿命上饱受争议,不过随着不断的优化及技术的创新,特别是3D 技术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存储密度,进一步降低了每单位容量的成本同时可靠性和性能稳步提升,性价比突显大有逆袭MCL之势。
【图片1】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本次为大家带来的是为大家带来的是采用东芝自家BiCS3技术的TR200 480G SSD体验。从整体绿色的设计风格不难看出这个全新的东芝TR200系列主打低功耗和高效能。
【图片2】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东芝TR200采用东芝自主研发的3D闪存技术,采用64层堆叠,提供三年质保。
【图片3】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虽然东芝TR200采用了低功耗设计,不过采用全金属外壳加持,相比不少塑料外壳的SSD来说真是良心太多了。

【图片4】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图片5】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背面除了SN之外可以看到产品的生产周期,这是2017年6月生产的。

【图片6】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此外还可以看到众多认证标志,确保了安全性,在低价的SSD上很少见到有如此多的认证,因为认证无疑会增加成本,当然通过的认证越多说明质量越可靠。
【图片7】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东芝TR200采用卡扣式设计,撬一边即可打开。
【图片8】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从电路板上看东芝TR200的密度并不高,在金属外壳的加持下很好地保证了散热效果。
【图片9】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在主控位置安装有导热贴增加散热效果。
【图片10】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TR200采用的是DRAM-less的结构设计,省掉DRAM了元件降低设计成本,通过将TLC空间模拟成SLC进行数据读写以提升SSD的性能。
【图片11】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TOSHIBA TH58TFG9T23TA2D是东芝生产的Toggle 2.0 的TLC闪存,单颗64GB内部封装是8个Die,每个Die容量为64Gbit = 8GB。每个颗粒有2个CE
【图片12】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采用东芝原厂的TC58NC1010GSB主控。
【图片13】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东芝作为一线品牌颇具大厂的风范,虽然采用了DRAM-less的结构节省成本 ,但是在细节上还是可圈可点的,整体焊点清晰饱满,电路板工整。
【图片14】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东芝TR200采用了8片TH58TFG9T23TA2D颗粒,正反各四片,组成了480G容量。


普通民用测试:


【图片15】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这是目前我在用的四块盘,做个简单的对比,这四块盘可以都有东芝有撇不开的关系,左侧的OCZ已被东芝收购,中间的TR200及Q300是东芝原产的型号,而右侧的建兴LITEON 睿速系列 128G采用是也是东芝的MLC颗粒。

【图片16】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图片17】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首先使用CrystalDiskMark了解读写速度,将测得的结果制成统计图方便查看。从上图在看东芝TR200整体面积最大,主要连续写入的表现突出,在连接读的速度上略有落后但差距不是很大。
【图片18】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图片19】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换AS SSD Benchmark进行测试,东芝TR200的综合质素依然最高,结果于前面类似连续读略有落后,不过在在写入的速度上势头很猛。
【图片20】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图片21】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图片22】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图片23】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图片24】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测试的项目更丰富一些,从结果上看东芝TR200 4MB连接写入中优势突出,在连续读取中略有差距,4K读略有优势但4K写入于Q300及M2接近。

【图片25】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图片26】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在不同大小的文件读取测试中,四块硬盘整体性能较为接近,东芝TR200和Q300的表现更易平稳定一些。
在不同大小文件的写入中东芝TR200及Q300一路遥遥领先,东芝TR200整体定稿表现更为出色。
【图片27】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从持续读取的网线中看聊了M2一开始落差较大之外,其余三块都比较平稳。

【图片28】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在HD TUNE的持续读取测试中四块盘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不过东芝TR200及Q300更平衡于稳定,接近正三角形。
【图片29】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使用TXBench进行持续写入测试,从波动的曲线上看东芝TR200最为平稳。
【图片30】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从持续写入的平均值来看东芝TR200及Q300较为领先。
通过以上多款软件的测试中不难发现,东芝TR200虽然在不同的软件中表现各有差异,不过整体稳定为最佳,写入的速度更快。在这四块硬盘中东芝TR200是唯一块没有DRAM元件的固态盘,得益于3D闪存及最新的主控加持,在性能上反而有所提升。因此对于日常的应用来说东芝TR200自然是更为经济的选择。


企业级测试:


【图片31】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通过民用级测试中大家不难发现东芝TR200的表现十分抢眼,甚至于比较纳闷,3D TLC颗粒在写入上怎么会反超MLC颗粒,而且写入速度差异这么大。这里我不得不谈谈SLC Cache技术。现在无论是TLC颗粒还是MLC颗粒的盘都会加入一个SLC Cache技术,来提升性能性能,改善用户体验。说通俗一点就是将TLC空间模拟成SLC进行数据读写,优点是性能提升,缺点空间不可能太大,因为SLC为1bit,MLC为2bit,TLC为3bit,把使用SLC Cache技术后只利用TLC NAND 3bit中的1bit,需要用到3倍的TLC空间,因此这个容量不会太大,当写入的数据超过这个容量时,后续的数据就要乖乖的去写TLC NAND区域,就会引起速度的下降。当然SLC Cache技术还是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的,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普通用户在日常使用中要持续写入的数据量并不大,一次性用完SLC Cache空间的几率也很小。因此SLC Cache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频率写入数据的服务器就另当别论了。
【图片32】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通过KoolShare团队的PUFER大神开发的DISKWRIT工具可以看到东芝TR200的SLC Cache空间大约在6G左右,在这个范围内可以一直实现高速写入,当超出这个范围之后速度会降到3D TLC的实际速度大概在100MB/S左右,因此我们在日常使用中除了需要大容量的非编视频生成时及PS大尺寸图输出时会有所影响之外,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把这6G的SLC Cache填满。
【图片33】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接下来进行更为苛刻的测试,首先将SSD完全抹除一次,然后填满SSD再用iometer1.1进行128K QD32的5000秒持续写入,这时SLC Cache基本失效,值得肯定的是东芝TR200从未触底,主要集中在94-173.9MB/S的区间,偶尔会上升到453MB/S平衡写入在140.39MB/S。如果大家对上图没有概念的下我又加入了Q300和M2的对比。
【图片34】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无论是M2还是Q300都有触底现象出现,在SLC Cache失效的情况下,采用东芝的MLC的M2写入更高一些,这也是MLC本身的结构决定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3D TLC颗粒的东芝TR200有了很大的提升。

【图片35】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图片36】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图片37】吊打MLC,东芝RT200 3D TLC 体验

在室温26度的情况下用iometer1.1进行填盘后用128K QD32 进行5000秒持续写入狂虐,Q300温度最高上升到36度,而在同样的条件下狂虐TR200温度为32度,低了4度在高强度的写入测试及一次多种软件轮番轰炸的情况下并没有发现掉盘的现像,可见TR200的稳定性还是不错的。
小结:东芝TR200 480G采用了3D TLC颗粒,稳定性及功耗得到更好的控制,而且在128K QD32高强度写入5000秒的状态下可以做到在94-173MB/S的情况值得肯定。3D TLC结合6G的大容量SLC Cache,使用TR200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在SLC Cache不激穿的情况下,性能直逼MLC颗粒的固态,而且在持续写入性能上高出一大截,在日常使用中很少会发生激穿6G的情况,因此作为民用级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作为频繁写入的服务器硬盘或者高强度的视频输出的非编机,那么你可以洗洗睡了。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交流探讨!欢迎关注新浪微薄@sanghua拆机一起学习共同探讨。

不吐不快,我来说两句... 登录 | 注册

发布
相关评论 共3条相关评论
树叶中得风 LV.9 超级版主 发表于:2017-11-09 19:51:34

已精

回复
尛帥強 LV.5 超级版主 发表于:2017-11-12 05:24:09

值得关注

回复
微笑饮砒霜 LV.4 发表于:2017-11-18 23:49:56

性能直逼MLC颗粒的固态

回复

您需要注册登录后,才能回帖哦!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