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 设计应该让人与科技更加亲近:一加7 Pro开箱体验
市场背景丨探索高端的战略布局
在一众国产手机品牌中,包括一加在内的三个厂商可以说是专为小众用户而生,它们的产品传递着独有的品牌理念与设计思维,而这恰恰也只有它们最忠实的粉丝能够理解。可惜天不遂人愿,也可能是生不逢时吧,在手机行业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另外两个品牌似乎已经稍显没落了,如今只有一加还保持着逆流而上的激进势头,并且看上去走的十分稳健。
(一加7 Pro发布会 图片来自网络)
从一加品牌创立开始,张老板就提出了“快稳省”的核心优化思路,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一加的每一款产品都围绕着这一设计思路不断改进。一加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极客”,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我与一加之间不解的情愫。在一加7这一代产品立项之初,相信在一加内部已经形成了共识,推出一款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上探高端市场,这也是一个稳扎稳打多年的品牌希望突破自我、勇于尝试的表现,一加7 Pro的发布就承载了这样的历史使命。
很有幸在手机中国与一加联合推出的一加7 Pro众测体验活动中成为一个幸运儿,在一加7 Pro上市不久拿到了这款手机的体验资格,并且还是12GB+256GB 星雾蓝的顶配版本,也是此次一加7 Pro系列中我最倾心的一个版本。这篇文章先分享开箱及快速上手部分的体验,详细的体验会在后续的深度测评贴中详细分享。
视频上手丨纪念每一个心动时刻
每一台手机都背负着厂商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数码科技爱好者,开箱是最值得纪念的心动时刻。本视频包含开箱及快速上手、通话质量测试、外放音质测试三大部分内容,建议在超清模式下观看以获得最佳体验。
包装开箱丨具备旗舰气质的厚重感
一款电子产品的包装通常会被赋予重要的意义,旗舰产品的包装往往也会更加精致一些。一加7 Pro采用了比较主流的天地盒包装,但却不甘平庸随波逐流,盒盖上的7 Pro字样采用了印刷行业比较高端的凹版印刷工艺,顶部的一加标识也做了加号的底纹,使之看上去有种定制的专属感。
一加7 Pro的包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毕竟自己也是一加几代产品的老用户了,在一加历代产品包装中没有见过这样厚的,也因此我对它内部的陈列和附件情况会更加好奇。盒子侧边印有灰色“Go Beyond Speed”字样,超越速度的Slogan与产品发布会的主题高度契合。
来到盒子背面,依旧是经典的红白撞色,下方的铭牌记录有这台一加7 Pro的技术参数、入网编码、制造商信息等详细信息,通过这里可以开箱之前获悉这台一加7 Pro的基本信息,也很好的避免了电子产品开箱后不予退款的尴尬。
包装内部的陈列与一加前几代产品保持一致,上方是带有纸质文档和清水保护套的附件盒;手机本身放置在中间,避免运输过程中受外力对屏幕造成损坏;数据线和充电器放置在最下方,整个包装盒的空间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展示一张全家福,包含一加7 Pro、清水保护套、WARP快速充电器、Type C数据线、使用指南、三包凭证、一加笑脸卡针以及一加贴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加笑脸卡针的纸板上印有氢OS系统内呼叫等待的小人物标识,作为设计师出身的我也很赞叹一加在软硬件产品以及品牌形象方面的一致性。
还有,张老板签名的邀请信,献给加油们最好的礼物。
外观结构丨不将就的颜值和手感
谈及一加的产品,除了强劲的性能给消费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以外,颜值和手感也是一加最具辨识度的地方。时至今日,张老板那句描述手感的经典台词已经深入人心,而随着一加的迭代升级,那份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舒适握持感则愈发历久弥新。在这次的产品线升级中,一加7 Pro在ID设计方面做出一些改进,也算是正式告别了从一加5沿用至一加6T的ID设计,完成了旗舰产品应该具备的产品辨识度。
每一代的一加手机都会带来全新的配色,这也是加油们比较期待的一点。一加7 Pro提供了星雾蓝、耀岩灰和皓月金三种配色,并对每一种配色赋予了不同了质感和触感,我手上的这台是星雾蓝配色,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配色。在色彩搭配上选用了深蓝到浅蓝的过渡处理,通过后盖上特殊的工艺处理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感觉,在不同的光线环境下会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
初次上手一加7 Pro,不难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厚重感,仔细了解参数后得知一加7 Pro的三围尺寸为162.2*75.9*8.8mm,重量达到了206克。比我之前使用的一加6要重了不少,与今年主流的旗舰手机相比也属于比较厚重的梯队。
将目光专注到眼前这台一加7 Pro上,升降前置摄像头的加入使得一加7 Pro实现了目前意义上的真全面屏,整块屏幕保持完整,没有刘海也没有挖孔。屏幕上边框和左右两个边框宽度基本保持一致,下边框出于屏幕封装的原因要略微宽一些,不过COF屏幕封装工艺已经尽可能的将屏幕下边框缩窄,与一加6相比有着明显的进步,一加7 Pro的屏占比达到93%以上。
目前行业内比较主流的真全面屏方案大致有三种,Find X采用的局部升降结构、Nex采用的前摄升降结构和小米MIX 3采用的滑动结构,这三种方案也都经过行业内多款产品的使用和推广,在技术稳定性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布局升降可以集成更多的零部件,实现诸如3D结构光等功能,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机身厚度的增加,同时成本也会有所上升,滑动式结构需要手动操作,在体验上又少了一丝科技感,我想这也是一加7 Pro最终选择了类似Nex前摄升降结构的考量。
(顶部扬声器)
一加7 Pro配备了超线性双扬声器,将手机的听筒设计为一个扬声器,巧妙的设计在中框与屏幕顶部的衔接处,搭配黑色的网罩隐蔽性很强,几乎不会影响到前面板的一体性。扬声器网罩要比一般的手机宽一些,在音质方面的提升应该会比较明显,这里暂时不做过多的讨论,在后续的外放音质环节会有详细的测试。
在印象中双曲面屏幕最早是出现在三星S6 Edge上,最技术略懂的同学应该也比较清楚,传统的IPS硬屏是无法弯曲的,而AMOLED柔性屏是可以弯曲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项技术会由三星率先使用了。双曲面的设计原理并不复杂,由于AMOLED屏幕本身是柔性的,因此将手机屏幕外层的保护玻璃两个边缘进行热弯处理,屏幕就可以依靠自身可弯曲的特性与弯曲处理后的保护玻璃贴合。手机屏幕本身是有很多层组成,每一层起到不同的作用,结构比较复杂,而屏幕外层的保护玻璃则没有承载太多功能,热弯处理的可行性也会更高。
回到产品本身,双曲面屏幕是在全面屏之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今一加7 Pro也是尝试将新老两种屏幕设计方案加以融合。双曲面设计要比3D弧面弯曲度更高,在使用中手指划过屏幕边缘会更加顺滑舒适。搭配四个较大弧度的圆角,使得一加7 Pro呈现出一种珠圆玉润的感觉,找到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点。
一加7 Pro的背部是最能体验一加家族式设计语言的部分,较大的弧面过渡和居中的摄像头排布几乎已经成为一加的身份象征。时至今日还在坚持摄像头居中排列的厂商已经屈指可数了,但幸好一加还在坚持着这所谓的“对称美学”。凸起的摄像头已经无可避免,一加7 Pro更是增加到了三个摄像头,也顺理成章的完成了主摄+长焦+广角的镜头组合,总算是赶上了行业主流。一加7 Pro星雾蓝在视觉上是雾面质感,但实际触感却比较顺滑,实际体验下来与老款一加6砂岩黑的触感接近,雾面处理也巧妙的避开了指纹收集器的问题。
(机身侧边框)
双曲面屏幕与大弧度后盖的双重加持使得一加7 Pro的中框进一步缩窄,尤其是左右两侧的边框更加纤细,在视觉和手感上很好的掩盖了8.8mm的机身厚度。中框迎合了机身整体的色彩搭配,渐变过渡也在中框上得以体现。不过无法避免的是,金属中框势必会存在天线带开槽,或多或少会带来一定的违和感。
(升降前摄)
一加7 Pro的升降摄像头设计在机身顶部偏左侧的位置,在启动前置摄像头后会自动升起,内部依靠机械结构控制,在升降时会存在一定的噪音。在顶部偏右侧的位置设计有一颗MIC开孔。
(正常握持姿势)
机身左侧靠上的位置是音量按键,机身右侧依次为三段式拨动按键和电源键。实际体验下来在单手握持情况下都可以轻松的够到音量和电源键,并且按键分别设计在两侧也很好的照顾到了左、右手习惯的用户,触发截屏操作更加友好。一加经典的三段式按键与其他按键稍有不同,表面做了特别的纹路处理,在拨动操作时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
(机身底部接口)
一加7 Pro将开孔全部集中到了机身底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其他侧边框的相对完整性,底部依次为SIM卡槽、Type C数据接口、MIC开孔和扬声器开孔。在使用卡针弹出卡槽时需要多加留意,避免插错位置损坏麦克风。
顺滑的背部触感、合理的按键位置分布、大尺寸的弧面和圆角设计,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变造就了一加7 Pro优秀的质感和手感。在产品设计上,一加或许不是勇敢创新的激进派,却也不甘于做一尘不的模仿派,“设计应该让人与科技更加亲近”是一加在产品设计上遵循的思路,毕竟选择一款手机是一念之间的决定,使用一款手机是未来一个漫长的过程。